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设计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作者因月而起行,观月而生幻,问月而释怀,抒发了“闲人”的幽情,表现了乐观豁达的胸襟。教学中注重朗读,着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反复朗读之后能背诵全文。
3.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4.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2.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难点】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缕月光,更勾起了文人的伤感与寂寞。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记下疑难字词的拼音并划分好节奏。
2.生自读课文两至三遍,争取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3.抽查一位学生朗读全文,纠正错误的字音与节奏。
4.学生边读边译,记下不懂的词句,以备讨论。
5.全班同学开始质疑问难。
明确: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 “欣欣然张开了眼” 朱自清《春》 )
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怀《口技》 )
6.听课文录音,模仿读课文两遍。
7.经过刚才的练习,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句子。
三、研读赏析,体会作者心境
1.试着概括作者夜游的过程。
可概括为:欲睡→起行→寻友→散步→赏景→抒怀。
2.作者在文章结句将前文叙事写景的内容收拢到一个“闲”字上,同学们在作者夜游的过程中能随处感受到这个“闲”字吗?
明确:
①被贬而闲,闲而早眠——元丰六年正是作者贬居黄州四年之际,作者当时孤寂困苦。
②闲而喜月——月色的亲密探访,立即唤起了作者的闲情雅兴。
③闲而寻友——无与为乐,闲愁最苦。
④闲而赏月
⑤闲而抒怀
3.品读“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请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下积水空明。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子如水中藻、荇交横。
5.思考:“闲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清闲的人有闲情逸致的人
6.思考:课文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明确:乐观豁达。
7.当堂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1.由月亮话题导入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之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二、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㈠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1、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⑴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㈡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能整体翻译课文。
三、学中求问 问中求学
㈠ 学中求问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小组交流,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
㈡ 问中求学
要求:解决各组提出的问题
弄清重点词意
四、读思结合 不殆不罔
三读文章,探究思想
1、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提出问题。
2、问题整理归纳
⑴ 作者为什么会夜游?又为什么到承天寺去?所见夜景如何?引发怎样的感叹?(用原文回答)概括层意。
⑵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⑶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⑷ 细细品味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简要说明景物特点,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⑸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⑹ 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师生交流,问题解 ……此处隐藏10763个字……景,处处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雅趣。
②、师问:作者与好友欣赏到了月下美景,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生答:作者通过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绘了庭院月色“空明”的特点。
③、师问:你能具体说说这几个比喻句吗?
师点拨: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明喻,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池水。第二句用了借喻,作者索性把庭院中当作水中来比喻,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步入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④、师问: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
师点拨:月光非夜夜明,竹柏不是处处有之,但大自然的美景却能处处找到。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大自然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此阐明了这一真谛,但结尾的“闲人“点睛,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情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对美是如此执着地追求啊!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语言,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激发豁达乐观的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背诵《三峡》,古人妙笔生花,留下千古美篇。今天再来认识这样一位古人,他生活在北宋时期,才华横溢,名震寰宇,在文学艺术方面自成大家;但是此人命运多舛,频遭贬谪,坎坷一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一、读苏轼
教师展示苏轼的伟大成就和坎坷的人生路途。
学生可以补充发言,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苏轼的相关资料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如此优秀的苏轼,满腹才华,忧思国事,但时常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他用文字来宽慰自己,在文学里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更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读故事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感知文意。
交横( ) 竹柏( ) 寝( )
2、揭示标题:理解文章先从标题入手,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从标题中你获得了关于文章的哪些信息?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
3、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走进文章,身临其境,勾划节奏,用自己的方式来诵读。
教师多媒体展示文章的节奏划分,学生对照纠正,并且有节奏的朗读。
4、指名来展示自己精彩的朗读,其他学生给予点评。
5、读的目的是了解文意,了解文意要从典型字词入手,掌握一些字词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
欣然( )起行、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 )竹柏影也、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水中藻荇交横( )
指名回答,并且顺势翻译一下所在的句子。
6、穿越时空,回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那个夜晚,结合注释,同桌之间翻译,真正了解文章内容。
7、指名讲述故事,其他同学提出疏漏需要补充的地方。
8、文章言简意赅,词约义丰,如果要改写成记叙文的话,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再进一步丰富和具体,使内容更为生动?
三、读奇景
1、寂静的夜,灵犀的心,漫步山寺,苏张二人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勾画出文中两人所见之景。
2、请一位同学说说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仔仔细细地读课文,两个人看到的今晚的月色有什么特点?苏轼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4、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眼中的奇景透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四、读心境
1、优雅,寂静的承天寺,苏轼和张怀民雅兴从容赏月,此时他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找出典型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
2、结合文意,揣摩句子,你认为要读出怎样的语气?为什么?
一轮寺月,在常人眼中再普通不过,而在苏轼的眼中却充满了种种情趣。一个闲置的人,身处逆境,还能拥有如此闲情逸致,拥有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情怀,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感悟,让“苏轼”与我们同行。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现实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充分了解环境问题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带来的严重的危害。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以实际行动依法保护环境的能力和自觉性。
3、觉悟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因为本课的教学立足点就在于要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只有突出讲解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发自内心地去依法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时也能为后两框内容的学习奠定一份情感基础。
2、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的含义。因为在平时许多学生常将环境问题的含义认为就是人类任意排放废气物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全然不知“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也是环境问题。所以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让他们学会全面地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
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本课主要内容,明确学习目的。
2、教师和学生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广泛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几幅美景图片和韩红的《家乡》歌曲把学生引入美好环境的氛围,然后峰回路转发问: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是危言耸听?给学生一个突兀的感觉,创设一个疑问,导入新课的学习。
2、解决环境问题的含义这一教学难点:
用丰富的图片资料、事例和漫画,从环境受污染的种类出发,形象地告诉学生,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出现了问题,从而引出环境问题的含义。再用一条连线题帮学生回顾环境问题的两个具体表现。
3、解决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这一教学重点:
通过超连接的形式,把图片、文章、事例、数据与环境问题的具体危害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说明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五、课堂小结
用回放课件的形式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再让学生通过上述的资料谈谈对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使学生有了情感升华,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从而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